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二百三十九章 扬帆海上,郑经去台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笔趣阁www.adbqg.com,最快更新逆流伐清最新章节!

天边吹来了一股凉风,使海面泛起了战栗,发出仿佛满足的叹息。
    
    “好大的船啊!”李英梅发出惊讶的叹息,离得远还不觉得,等到了近前,又登上船,方真正感觉得到这船的巨大。
    
    “若不是装海寇怕露了底细,俺们能开来比这大好倍的船呢!”周希已经下了桅杆,围在近前殷勤地献媚。
    
    “为什么要装海寇,打起明军旗帜,不是更厉害?”李英梅不解地问道。
    
    “这个——”周希犹豫了一下,说道:“怕打草惊蛇,让鞑虏有了防备,以后要干大事便不方便了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干什么大事?”李英梅有些兴奋,“是打山东,还是直接把北京打下来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应该是——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周希,去擦甲板。”长官的一声命令,让周希把话咽了回去,讪笑着走了。
    
    “小妹。”李茂林走过来招呼道:“进舱室吧,箱子里的几位应该醒了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一个女鞑子,扔海里得了。”李英梅撇了撇嘴,还是乖乖地进了舱室。
    
    拔锚,扬帆,,一连串的命令下达,四艘战船呼应着旗语,由缓至快,向南疾驰而去。
    
    “不知这北方何时开打,我等在这小岛上憋着,实在无趣。”络腮胡子军官叫邓先,其实并不老,只是形象给人一种年老的感觉,上船时见到顾应慧出示的令牌,知道此人身份不简单,便旁敲侧击地问道。
    
    “快了。”顾应慧此时彻底轻松下来,心情格外好,虽然不敢说得太多,还是稍微透露了一点,“南方大事可定。岷殿下很快便要剑指北方,将军建功立业的机会马上便到了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呵呵,可不敢称将军。”邓先笑着拱了拱手,说道:“借大人吉言,我等早就盼着这一天呢!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对了。”顾应慧问道:“这行程如何安排的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我等接到的命令是将诸位直送至崇明,然后另有船只人员护送。”邓先如实答道:“只是这船已在附近呆了七八日。尚需先回到基地补充食物和淡水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海上航行,将军是行家,我们听从安排便是。”顾应慧很平和地笑着,指了指后面的船只,问道:“那船上的可是要去广州的山东人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正是他们。”邓先皱了皱眉,说道:“江湖人物,散漫不驯,在海边接应他们时,险些出了事情。”
    
    顾应慧也露出不悦的神情。哼了一声,说道:“难怪殿下说他们斗狠有余,战阵却不堪大用,他们还不自知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一个个都自称武艺高强,依我看,一队士兵便能打得他们满地找牙。”邓先也有些鄙视,“战阵厮杀,哪有他们单打独斗、耍弄招式的机会?山东人。不行。”
    
    顾应慧刚想附和,却见不远处的李茂林脸上露出不忿之色。不由得淡淡一笑,说道:“也不能这么说。若是经过训练,装备再跟上,山东亦可出劲旅精兵。嗯,山东可是出过很多好汉的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传说中的倒也罢了,那戚少保却是生于山东。并指挥登州、文登、即墨诸营抗击倭寇。”邓先脸上浮起崇敬的神情的,说道:“封侯非我意,但愿海波平。在下是最敬重戚少保的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有志向。”顾应慧点头赞赏,说道:“时逢英主,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。青史留名之时,将军以今日之言鞭策,日后定前途无量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多谢大人金玉良言。”邓先拱了拱手,告了声罪,自去舵楼指挥。
    
    “他说山东人不行。”李茂林凑近过来,忿忿不平地说道:“山东好汉武二郎,山东好汉秦琼,山东好汉……”
    
    “他不是说山东人不够勇武,而是说战阵厮杀。”顾应慧解释道:“我虽然不是很精通军事,却也知道古时那名将猛将冲锋陷阵已经不好使了。打仗靠的是协同、配合,逞个人英勇的时代已过去了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练过武艺的,和没练过的,哪能一样?”李茂林晃了晃粗壮的胳膊,说道:“俺一个人能打三五个,其他士兵行吗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你还不了解现在我军的作战模式。”顾应慧不想和这个粗人说得太多,身心一放松,困倦便涌了上来,便敷衍着说道:“等你到战场见识一下,你就明白究竟了。嗯,我去打个盹,你和令妹先辛苦一下。那几个人事关重大,万不可有什么意外。”
    
    李茂林答应一声,有些意犹未尽地转身走了。
    
    顾应慧又叫过几个手下,他们都是经过些训练的,比李茂林兄妹更令人放心。仔细嘱咐了一番,他才去舱室休息。
    
    “方先生,你,你要害我?”另一个舱室中,吴应熊已经醒了过来,腿上的绳子未解,手已经获得自由,两杯茶水下肚,他的脑子灵活了许多,瞪着眼睛对方光琛问道。
    
    “世子言重了。”方光琛一副云淡风清的模样,摆弄着折扇,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这是王爷之意,书信不是已给世子看过了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王爷因世子身处虎穴,诸事皆不得自由。”李恕在旁插嘴道:“此番世子得以脱身,回到贵州,阖家团聚,岂不更好?王妃担心世子安危,可是成天以泪洗面呢!”
    
    提到母亲,吴应熊无奈地叹了口气,说道:“只是这样逃离京师,与反叛何异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世子多虑了。”方光琛鄙视的眼神一闪而逝,开口说道:“卑职已留书信于府中,言世子携妻儿去贵州为父作寿。如今什么形势,朝廷岂能不认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今年是父亲大人五十大寿啊!”吴应熊喃喃地嘟囔着,突然抬头问道:“妻儿?先生是说把公主,还有我那两个儿子都劫持出来了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那是自然。”方光琛得意地一笑,刷地一下打开扇子,说道:“世子的妻儿现在便在隔壁,一家人在一起。世子还有何可担心?只是,公主那边还需世子安慰,莫要想不开,做出什么傻事。”
    
    吴应熊听到一半便急着起身迈步,可腿被绑着,差点摔倒。李恕赶紧扶上。
    
    “卑职得罪了,世子莫怪。”方光琛拱了拱手,挥手示意。
    
    两个大汉上前,解开吴应熊腿上的绳索,却用一副可称细巧的脚链将其脚踝锁住。这样一来,迈步不足一尺,跑不快,蹦不高,便不用太过担心这些人质有什么意外举动了。
    
    吴应熊有些怨恨地看了方光琛一眼。转头迈着碎步,在两个大汉的看押下,慢慢走了出去。
    
    “若是被他们知道落入了明军手中,会不会有什么想不开?”李恕不无担心地问道。
    
    “自古艰难唯一死。”方光琛冷笑一声,说道:“世子是没有那个刚气。至于那个公主,难道舍得自己的骨肉亲儿?所以,见面可以,但要严加监视。且时间不能太长。然后便分开看管,小的跟世子呆在一处。大的便留给那个公主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也不全用咱们操心,自然会有人想得周全。”李恕突然释然一笑,说道:“顾大人定然会尽责,以向岷殿下交代。只是不知岷殿下要那满洲公主有何用,难道要折辱她,让清廷没面子?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切勿胡说。”方光琛警告地瞪了李恕一眼。沉吟着说道:“岷殿下岂能有你这般短视、浅薄。我估计岷殿下会善待于她,此等大智慧、大气魄、大胸襟,却不是你我可比的。嗯,日后万不可胡乱揣测,徒惹祸端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小的明白了。”李恕心中一凛。意识到自己有些孟浪轻率了,赶忙躬身受教。
    
    ……………
    
    厦门。
    
    已经承袭延平王爵位,还继承了国姓爷的荣誉,郑经却没能全部继承其父的兵将。二十一岁的年轻郡王郑经在地上来回走动着,听着侍卫冯锡范的陈述,脸上阴晴不定。
    
    “如今朝廷强势,已据闽省,金、厦距大陆过近,官兵岂无回归故土之念?”冯锡范巧妙地回避了金厦郑军不断叛逃的主要原因,将其归咎于朝廷,“朝廷又屡出政策引诱,长此以往,军心难稳。”
    
    郑经停止了走动,垂头看向自己的脚尖,思绪翻涌。两年前,十九岁的郑经被父亲首次委以重任,执掌金厦的十几万军民。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,郑经每天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,因为他是延平郡王的世子,他有一个非常严厉,也对他满怀希望的父亲,要求他承担起属于他的责任来。
    
    然而,他犯了一个当时认为并不算严重的错误,一切便都改变了。父亲丝毫没有容忍这个错误的意思,他要郑经一死谢罪。郑经不愿意死,他拒绝了父亲的命令……没过多久,父亲去世了,有人假传父亲的遗命,想利用他们父子不和夺取属于他的地盘和财产。
    
    于是,他发丧起兵,去夺回他的东西,而且成功了……但周围似乎仍然是危机四伏,因此郑经需要立威,为了维持郑军的统一,为了象父亲一样建立无上的权威,他深信这是必须要做的事,而且乐观地认为这不会很难。
    
    怀着长痛不如短痛的念头下手之后,郑经才发现他的敌人居然多得出乎意料。郑瓒绪、郑鸣峻、还有陈蟒他们居然能够蛊惑起那么多人来。叛徒和三心二意的人一**地冒出来,每天都有人来举报又有新的人尝试叛乱。
    
    叛逃的人越来越多,港口外的船只每天都在减少,成建制的叛乱固然是不见了,但三三三两两的逃亡却愈演愈烈,即使郑经下令把船只都看管起来也没有用。每天晚上都有明军士兵抱着木板逃离厦门,水性好的干脆直接游泳去大陆。
    
    冯锡范的声音还在响着,“今东宁远在海外,非属版图之中。且幅员辽阔,若悉心经营,则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。”。
    
    郑经有些疑惑地望向冯锡范,悉心经营台湾,一是巩固根基,二是兵民迁台,可杜绝叛逃。但非属版图之外,却是违背了父亲的宗旨。
    
    郑成功一再向世人的宣告。台湾从来就是中国的领土。他曾对荷兰殖民者严正指出:“台湾早为中国人所经营,中国人之土地也。”并指出荷兰人应把它归还原主,这是理所当然的事。
    
    “殿下。”冯锡范镇定地面对郑经的疑问,继续说道:“朝廷尽收叛逃兵将,其心难测,其意昭然。殿下若启国东宁。又何慕于藩封,何羡于中土哉!”
    
    郑经长长地叹了口气,朝廷以袭爵为挟制,确实令他怨恨,现在又收降纳叛,扩充实力,日后难免不起武力统一之心。
    
    “金厦可弃,东宁可经营,然却不可自绝朝廷。妄称启国。”郑经思虑已定,断然下了决定。
    
    郑军将士以漳、泉、潮、惠为主,他们对故土的眷恋是朝廷资以利用,并长期采取引诱、招降的一个主要原因。现在郑军实力大损,难以与朝廷分庭抗礼,且郑经也知道,此时军心不稳,自绝朝廷。殊为不智。
    
    “退而固基,以待时变。”郑经坐回到椅子里。缓缓说道:“岷藩来信,除为叛逃兵将开脱说情外,尚应允互市通商。东宁初始经营,需粮需物,皆需从大陆获取。”
    
    冯锡范躬身以答,“岷藩既软语相求。殿下可大度应之。待东宁经营妥当,钱粮皆可自给,则再无需仰人鼻息。”
    
    郑经沉吟了半晌,轻轻一拍桌案,说道:“便如此定了。金、厦、铜山只留少数人守御。其他军民尽皆迁往台湾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殿下英明。”冯锡范再次躬身,领命而出。
    
    郑经作出了决定,等冯锡范走了出去,他才颓然坐回椅中,叹息不已。
    
    经过郑成功十余年的经营,金厦不仅有众多的仓库,由堡垒、哨所和围墙组成的坚固防御体系,还有得到妥善维护的港口,以及不断修缮的道路。这里还有造船厂,从南洋购买来的上好木料,会在这里被迅速地加工成战舰或是商船。
    
    但现在这一切要全部放弃了,父亲啊,儿子不肖啊!但这也是为郑家所想,为了郑家不被朝廷瓦解吞并,为了郑家还能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啊!
    
    “那些可恶的叛徒。”想起叛逃的那些将领官兵,郑经又恨得咬牙切齿,他们掏空了金、厦的自卫力量,使得他不得不忍痛抛弃父亲经营最久、最坚固也是最重要的基地。
    
    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    
    屋外秋高气爽,屋内则茶香袅袅,书声娇脆。
    
    “原来如此。”朱永兴示意段琬儿停下,若有所思地微微颌首,“朱八八还真是好运气,可惜孤却无取巧之道啊!”
    
    朱元璋确实运气很好,在北伐的整个过程中,明军就没怎么遇到厉害的蒙古骑兵。至于以后王保保都是后来的事儿了,而且在骑兵上也吃过亏。
    
    与南明内讧,自招败亡比较类似,朱元璋北伐的成功在很大原因是因为蒙古贵族集团内部的矛盾。南方都打成一锅粥了,元朝内部还在争权夺利。消灭朱元璋最好的时候,王保保正在跟孛罗争国本,好不容易争上了国本,李思齐又跟他干起来了。
    
    元朝朝廷也很搞笑,今天帮王保保,明天又帮李思齐,南边徐达和常遇春都快打到大都了,元惠帝还操心找人帮着李思齐一块儿合攻王保保,这样搞不清状况的政府,不亡国到哪里说理去。
    
    至于马匹的来源,也是朱元璋东拼西凑,靠着好运气不断得来的。元朝在内地一个很大的官办马场叫做“庐州马场”,给朱八八提供了起家的马匹;山东有个马场,叫做益都马场,守将是个没什么用的家伙,迅速就投降了,马有了...打到河南,王保保他姥爷又带着大批军马投降了,马又有了;河北一带,私人马场众多,古人称,燕赵多精骑,徐达常遇春速度打下来,这又有一大批马了。
    
    然后就是花钱买!国内买,国外买,朝鲜买,连琉球的马,他都买!琉球一介岛国,能有多少马,就这朱元璋也买了四十多匹,可见当时明军对马的需求有多么饥不择食了。
    
    至于朱元璋的骑兵部队,那也是边打边练,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成长壮大起来的。更重要的是,朱元璋有徐达和常遇春这两个骑兵战的天才将领。
    
    即便如此,明军三次北伐,依然是两败一胜。特别是第三次,“分三路出讨,至漠北大败,死者先后约四十余万人,自是明兵希出塞矣。”后来蒙古分成了瓦剌和鞑靼,还依然是明朝的一大威胁。
    
    “辽野千里,英雄百战之地。”朱永兴若有所思地低声说道:“然平远旷野一望千里,守之则难为力,追之则无精骑可恃,弃之则鞑虏长驱。北伐呀,应当将目光再放长远一些,不可单纯以光复京师为目的。”
    
    段琬儿听得清楚,却不解其意。通常来讲,明朝的覆灭是以北京被破、崇祯自缢身死为标志的。反过来讲,光复北京,难道不意味着中兴大业的成功吗?
    
    朱永兴陷入了沉思之中,原先那个模糊的计划则越来越清晰,越来越觉得大有可能。
    
    所谓虎步龙骧,高下在心。辽野定,则海内风尘不动;辽野扰,则天下金鼓互鸣。虽殚天下之力攻之守之,然后天下可安也。
    
    …………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